力邁中美國際學校資深老師指出:溝通問題算是引發各類教育問題的源頭之一,每個家長和孩子應該都遇到過溝通危機。普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遇到溝通難題時,通常會用自身經驗做憑證,以長輩的身份訓導孩子。
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常聽到一些話:
“我還不是為了你好?我是過來人……”
“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米都多……”
這樣的溝通質量很低,不僅時間消耗了,通常還難以讓孩子信服。所以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,孩子還是會和你產生同樣的溝通問題。
同樣聊天質量不高的表現還有:
敷衍式聊天:看起來也在和孩子聊天,卻心不在焉。我曾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,追著父母問東問西,但他的父母一個在玩手機,一個好似在想自己的事情,便用簡短的語氣詞搪塞孩子。這樣的聊天,不要說深入了,連交流都談不上。
沒有營養的聊天:不會在交談中注意到表達的邏輯和條理,更不會有意識地加入想教會孩子的認知或思維方式。
猶太民族盛產精英,大家最熟悉應該就屬扎克伯格了,他們家秉行的就是一種高質量的溝通方式——海沃塔式“有意識聊天”。
除了扎克伯格,還有很多牛人,如Google創始人佩奇&布林、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、甲骨文創始人埃里森、愛因斯坦、佛洛依德、史蒂芬·斯皮爾伯格、喬治·索羅斯,都是通過“海沃塔”式溝通教養出來的孩子,并且他們也通過這個方式來培養下一代。
這種有意識聊天包含了3個核心要素:
傾聽和表達(聊開):比如孩子聊天向你抱怨老師今天沒收了手機,一般父母可能會說:“那肯定是休息時間到了”“哦,那下次注意玩的時間”。這樣結論式的回答盡量少說,如果換成提問式: “是什么原因?你當時是怎么做的?有沒有反抗一下下?”這樣互動性就會強很多,也讓孩子能說更多自己的想法。
探索和聚焦(深入):在集中注意力、圍繞主題的同時,探索最大的相關可能性。在話題打開時,用“肯定性語言”贏得更多可能性,使話題慢慢朝更深的地方發展。如孩子可能會因手機被收而找借口,你大可以說:“腦筋轉得夠快啊,這個說法都想得到,但是我感覺這樣說更能說服老師,或者得到理解……”這樣溝通可能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,讓話題繼續。
支撐和挑戰(聊high):這是個進一步塑造、驗證想法的過程。一方面,給想法找證據,支撐它;另一方面,要挑戰、反駁既有想法,通過提問題看看我們忽略了什么。比如和孩子battle,老師收手機這件事,在當時的情境中,到底是不是應該的……
所以想教育好孩子,先學會怎么和孩子溝通吧。
咨詢報名